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西安大放异彩
文旅新业态、文化新场景、文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稿件来源:西安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4-03-11 09:27

 

  2月15日,观众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实景演出,感受历史与现实融合的魅力。 (新华社记者 岑云鹏 摄)

  “西安年”里,你遇到了怎样的长安?是与“李白”隔空对诗的“诗意长安”,是万千游客来大唐不夜城看一眼心中的“盛世长安”,还是拥有着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眼千年的“博物长安”……古城西安成就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双向奔赴”,更是让新体验、新潮流、新气象成为西安文旅的“关键词”。

  今年,西安聚焦贯彻“两个结合”,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上攻坚发力,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了经营主体活力迸发、文旅消费大幅提升、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开门红”。龙年新春,透过西安这扇窗,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恢宏气魄,也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世界人文之都的魅力得以充分彰显。

  跟着总台春晚游西安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开城门,迎宾!”

  随着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的惊艳亮相,一场诗与乐的交融共鸣、国潮气息十足的文化盛宴端上了全国人民“年夜饭”餐桌上,瞬间成为除夕当晚的热门话题。

  “太燃了,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春晚!”远在上海的王青在朋友圈里点评道,节目有创意又有情怀,这盛世长安,乃中华民族千年之壮丽写照。

  “燃爆了!”“热泪盈眶”“满满的文化自信”……网上的跟帖留言毫不掩饰对该节目的喜爱,这是对熠熠生辉的灿烂文明向往,更是对西安的文化基因与总台春晚碰撞出火花而发出的惊艳呐喊。

  正当所有人沉浸在《山河诗长安》节目中时,重庆市民刘红琼却悄悄下单了大年初一机票,“去长安,去诗的故乡”成为她此刻最想完成的新年心愿。

  “总台春晚的后劲太大了!”西安海外旅行社的导游任会感慨道,“大年初一早上,新疆客户在看完总台春晚后连夜自驾来西安,还有浙江的张先生全家自驾三辆车来西安体验年味,还有的客户要求身穿汉服在西安体验‘龙行龘龘’。”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节目播出后,2月9日晚至2月10日间,西安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294%,“跟着春晚游西安”成为“西安年”最热门旅游线路,到西安“打卡”、与“李白”隔空对诗成为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选项”。

  文化新场景焕发古城新生机

  从农历大年初一开始,大唐不夜城的游客流量持续高位运行,全天客流突破65万人次;农历大年初六,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游客接待量已超过去年春节假期游客接待量的总和;首次点亮花灯的昆明池·七夕公园,春节假期旅游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70%……

  春节假期,曲江新区、南门、钟鼓楼、临潼等重点文旅聚集区接待游客1617.09万人次,同比增长47.22%;曲江旅游度假区、浐灞国际港旅游度假区经营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4.43%、379.51%;全市3A级以上景区共接待游客1060.5万人次,同比增长41%,均创下历史之最。

  数据背后是西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运用场景化、科技化、时尚化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增强市民游客参与感、体验感和认同感,让市场动起来,让文化活起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五),大唐不夜城一场“李白”与游客高声齐诵《将进酒》的场景将“西安年”气氛推向高潮。

  在西安城墙景区,一只颇具科幻外表的机器狗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注意力,它不仅有“巡城”的任务,还承担着景区客流情况监测与分析的功能;在“AI诗词互动”机器前,市民只要随意输入每句诗开头的四个字,就能一键生成一首藏头诗;城墙灯会更是别出心裁地融入了视觉、听觉、嗅觉等体验,走过花灯能闻到花香,硕大的狐狸花灯造型还专门采用了仿真的环保皮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里,游客可以在柜坊兑换代币“开元通宝”,在美妆馆换一身唐装,在街区品尝唐代市井小吃、购买心仪的工艺品,在“大唐名士”带领下领略长安风土人情……

  不断创新的文化新场景、新IP,让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经营主体迸发了新活力。

  文化旅游产品带动消费

  “以前每到春节都往外跑,今年过年发现西安简直就是个‘宝藏之城’,不仅本地体验项目非常精彩,还能给孩子传递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美!”90后旅游达人王宇翔感叹道。

  在他的手机里,留下了西安各个景区千余张的精彩瞬间:在丝路欢乐世界,王宇翔带着家人穿梭在丝路文化主题街区,体验欢乐秀、丝路舞韵、印度舞、魔术等异国风情,还亲手制作灯笼、拓片“福”字等中国传统春节民俗活动,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丝路文化的包罗万象;在白鹿原影视城,扮上“白嘉轩”和“仙草”的王宇翔夫妇第一次体验拍电影乐趣,在实景电影拍摄体验剧《黑娃演义》不仅让全家人重温了小说《白鹿原》故事情节,也更好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排起长队的《二虎守长安》共计演出45场,观演超5万人次,场场爆满;在周至水街,除了传统的赏花灯、看马戏,非遗打铁花成为一大亮点。

  今年春节, 西安不断涌现的文创产品,不仅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也刺激了文旅消费,带动了社会整体消费上涨。

  3月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唐风雅集会”在小雁塔下举行,市民游客在这里着唐服、做糕点、体验唐代生活方式,让人大呼过瘾。产品创意人李欢介绍,“我们糕点的研发制作灵感都来自西安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比如一款糕点的灵感是源自陕历博的‘开元通宝’钱币,还从唐代《烧尾宴食单》里的各式点心中汲取灵感,比如最近我们还将《宫乐图》还原出来,将里面器具、服饰、食物全部‘活化’,复原唐代的生活雅趣,让大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李欢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以文化人,以文兴城,只有创新的消费场景才能激发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共鸣,也体现出这座千年古都面向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的担当。

  据市商务局数据,龙年春节,西安重点监测的49家商贸流通企业共实现销售额15.48亿元,同比增长13.75%;美团数据显示,各大商业综合体和商业步行街开展主题促消费活动,酒店餐饮企业紧抓春节黄金期,纷纷推出精品年夜饭、年夜饭送到家、年货礼盒外带等活动,餐饮住宿消费火爆出圈。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敷粉、画眉、点唇,穿上汉服,戴上发饰,片刻工夫,刚刚还是现代时尚装扮的广州游客小月,转眼就成为“大唐公主”。“太美了,在西安穿汉服毫无违和感,我要将最美的瞬间定格。”小月说。

  作为全国知名的“汉服之城”,西安已经形成汉服设计、制作、租赁、妆造、旅拍等完整产业链,根据电商平台大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汉服相关企业5853家,从区域看,陕西以1529家汉服相关企业位居全国榜首,从城市看,西安现存1404家汉服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一。

  在曲江最大汉服馆之一璇宫汉服馆,店内近千件汉服按照不同朝代、颜色和形制分区摆放,方便游客选择。据了解,今年的春节假期,店里的数十个妆台都是满负荷运转。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表达,璇宫汉服馆创造性将朱砂陈列、茯茶表演、柴窑文化博物馆结合起来,让传统更具时尚感和吸引力。

  同样在西安从事汉服设计和制作的魏明在这个春节也迎来了“开门红”,春节期间他通过新媒体账号“60后的土裁缝”直播近30场,传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展示马面裙、旗袍、新中式等服装的制作流程,吸引众多传统服饰爱好者点赞关注。从春节前到元宵节,他的工作室线上和线下的马面裙订单有800多件,此外,通过直播带货、文化沙龙等渠道,接到各类旗袍订单上千件,新中式上衣几百件,国潮服装订单总量达3000件。

  “生意的火爆,不仅得益于西安文旅的强劲吸引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魏明说。

  对此,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会长国声智库高级研究员于朔表示,今年春节,西安通过提升文旅融合创新供给能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串联景区、街区、片区推进高品质文商旅消费聚集区建设,创新创优产品供给,着力构建文旅消费新体系,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值得向全国推广。

  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突破起势的重要一年,做好文旅工作意义特殊、责任重大,“聚焦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要更加注重各类文物应保尽保,更加注重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更加注重保护、管理、研究、利用全面加强,更加注重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共进,更加注重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加快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西安新篇章贡献力量。”(西安日报 记者 杨明)


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版权所有 西安文明网 京ICP备10031449号
Copyright © 2012-2024 xa.wenm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