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雷锋
稿件来源:劳动者报 发布时间:2023-03-03 14:32
  一人一岗,一生一事。平凡琐碎可以饱满丰盈,涓涓细流势必汇成江海。雷锋精神代代传承,续写着新时代的生命礼赞。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翻开雷锋日记,字里行间都诉说着,什么是“雷锋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雷锋精神。邓景元带领团队十余年坚持为社区群众义诊,也是雷锋精神;
  积小善为大善,厚植大爱情怀,是雷锋精神。韦艾辰公益助学4000余名留守儿童,也是雷锋精神;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是雷锋精神。马飞龙自费创建救援队,30余次解救群众于暴雨洪水中,也是雷锋精神;
  乐于助人,扶弱助残,是雷锋精神。肖瑛和郭立伟身残志坚,热心公益,化身微光,用光与热,照亮身边的人……
  穿越历史,雷锋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处,挺起中国人民的脊梁。面向未来,我们坚信,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激发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留守儿童眼中的最美“姑姑”
  
  连续17年资助贫困学生、帮助“自闭少女”走出困境、探索弱势群体扶助项目……只要是未成年人需要帮助的地方,都能看见她奔走的身影。
  1985年出生的韦艾辰,目前是西安市莲湖区艾乐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艾乐生)理事长。从大学期间持续至今坚持参与儿童援助和社会公益服务。
  “大二的时候和同学去山里见到当地一个留守儿童小女孩,那种清澈和渴望的眼神让我很触动,于是走上了助学的志愿之路。参加工作后,自己有收入了,就想着要继续资助更多学生。”韦艾辰说。2007年,她大学毕业就加入陕南地区的茉莉爱心公益助学志愿队伍,并先后带动身边100多位同事、朋友共同为山区留守儿童做公益。她主导发起的“留守儿童看古都”公益夏令营项目获得共青团陕西省委2018年二类重点项目。“获奖的那一刻,我们整个团队都很欢喜,整整十二年,我们终于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十几年间,他们累计帮助了4000余名山里的孩子。
  “做留守儿童助学志愿服务时,那些孩子都叫我姑姑。”韦艾辰说,时不时被叫一声“姑姑”,她觉得很亲切。当年资助的第一对兄弟俩,哥哥去年已经考上了大学,弟弟目前正在备考。
  在不遗余力保障山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同时,韦艾辰也把目光聚焦到了城市困境儿童身上。
  家住玉祥门社区的小语(化名)从小母亲失联,刚步入青春期,父亲又意外去世。突然的变故,让小语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韦艾辰给小语安排了心理咨询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上门进行心理和课业辅导,把小语和爷爷破旧不堪的房屋进行了内部翻新,还帮小语联系了职业技术学校、申请了学费减免,并亲自送小语入学。
  韦艾辰说,莲湖地区有12.7万未成年人,其中困境儿童645人,里面不乏有孤儿、事实无人扶养儿童。
  “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支持系统薄弱,能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帮助他们。”韦艾辰2017年放弃高薪高管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市场探索,于2019年在莲湖区成立艾乐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助莲湖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全区困境儿童和未成年人提供关爱与保护。
  艾乐生机构发起的“春风行动”专业志愿行动,吸引300多位专业人士加入,他们自愿成立了巾帼志愿、社会工作、法律援助、护童助学等志愿服务队。艾乐生打造了“为了童年和梦想”“心关爱 幸福家”“最美少年”“周末爸妈”“救助有爱 温暖你我”等公益品牌项目。2020年-2022年连续三年承接莲湖区困境儿童援助和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服务。
  目前,韦艾辰正在努力筹备一支专项基金,希望能持续地为更多的困境儿童和弱势女性提供持续性生活援助、学业帮扶、职业赋能等帮助与支持。
  提到雷锋精神时,韦艾辰说:“就像毛阿敏的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看见有人遇到困难搭把手,这是我们人人都可以做的。”她还说,学习雷锋精神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融入生活,化为经常。全媒体记者 申美
  回报社会 公益之花处处绽放
  走进雁塔区残健同行残障服务中心,有一面照片墙,上面记录着服务中心组织和参加的各类公益活动,每一张照片上,团队成员们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每次我们开着轮椅出门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被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融入社会。”肖瑛说。
  今年62岁的肖瑛是西安市雁塔区残健同行残障服务中心的一名成员,同时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士,2018年肖瑛加入了服务中心,慢慢开始接触剪纸。肖瑛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加入服务中心之后,她也在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服务身边人。
  “最开始的时候我不敢发声,何沛就让我大声喊她的名字,慢慢地我就敢发声了。”郭立伟是服务中心朗诵小组的一名成员,由于身体原因,只能坐在轮椅上。2016年,在服务中心负责人何沛的指引下,郭立伟第一次接触到朗诵。从最初的少言寡语到“站”在大舞台上朗诵,再到获得一个个奖项,郭立伟满是骄傲和自豪,“大家都说我的声音好,我也在慢慢学习,平时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相互感染,逐渐树立了我的信心。”
  在肖瑛和郭立伟的口中,说到最多的几个字就是“回馈社会”。“现在社会对残疾人越来越友好,各项制度和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大部分地方都有无障碍设施,走在路上也有好心人主动帮我们,我们得对得起社会的关心和关爱。”肖瑛说。
  努力生活,回报社会,把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是雁塔区残健同行残障服务中心每个人的心愿。十四运期间,郭立伟和服务中心其他成员共同录制《残障人士说西安》线上有声读物,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带领残障群体用声音传递向上的力量。除此之外,服务中心小伙伴还共同体验无障碍公共设施,把每个地方需要注意的事项,做成手册,让其他残障人士出行更便捷。“我们团队的凝聚力非常强,做这些事都是不求回报,服务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郭立伟说。
  去年,一名河南籍游客在大雁塔游玩时,看到服务中心成员在演讲,台上坚定的身影让这位1米8的大汉泪目。他拍下了演讲的视频,“我家里也有残疾人,但状态非常不好,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积极向上、不服输的精神,希望通过这个视频能让我的家人振作起来。”
  “社会给了我们残障人士很多便利,我们不能只顾自己,要帮其他同伴树立自信心,引导残障人士家庭走出心理困境,积极面对生活。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传递正能量。”肖瑛说。现在的肖瑛已经是西安市剪纸非遗文化传承人,郭立伟是省慈善协会残障志愿者星级会员,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加入他们的团队,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奉献,回报社会。   实习记者 骆红燕
  十几年如一日把义诊做成品牌
  做一件善事也许很容易,但如果做善事十几年如一日,影响并带动身边的人都为此努力,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西安雁塔邓景元社区康复志愿服务中心主任邓景元就这样,被人称为“雷锋医生”。
  熟悉邓景元的人都知道,什么私事儿都不能和他约在周六。自从2011年5月28日西安交大一附院在红专南路社区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至今,十几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邓景元都会带领团队,放弃休息,义务为社区残障人士及周边居民进行义诊服务。
  小到腰酸腿疼常见慢性病,大到肢体残疾、脑血管病引起的精神障碍等,居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里得到医治。“我们的义诊从早上9时持续到下午1时左右,一天下来治疗80多人次。”邓景元团队志愿者刘晟豪说。
  2月18日,刚参加完西安市两会的邓景元便早早来到红专南路社区,此时居民们也等候多时。邓景元带领康复志愿者团队,立即开始忙活起来,号脉、开方、针灸、推拿……
  社区居民袁红,44岁那年因脑梗引起左半身偏瘫。“上有老下有小,我当时已经失去生存下去的信心。得知此事后,邓医生亲自登门给我做检查,做思想工作,并安排我住院治疗。”袁红说,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但有幸的是遇见了邓医生。在得到治疗后,袁红病情明显好转。邓医生的耐心、细心,让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经过两年多的康复治疗,袁红回归了工作和社会。她说:“在与邓景元团队接触的这些日子里,让我重新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加入团队,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工作,延续这份爱心。”
  经常,邓景元和团队的志愿者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社区居民就自发组成后勤保障小组。目前,袁红也在保障小组,在后厨帮忙。
  在邓景元影响下,医务工作者、社区居民、中医爱好者、爱心人士,纷纷加入到团队中来。
  这个志愿者团队由当初4人发展至现今300多人。团队总计义诊服务时长3573小时,中医诊疗10153人次,针灸、艾灸、推拿及康复训练治疗48025余人次,先后赠送社区康复设备10万余元。
  2019年,红专南路社区的康复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大兴善寺复制成功,活动开展已近4年。服务中心在邓景元的带领下,每年不定期到养老院进行义诊志愿服务,开展送医下乡、健康扶贫公益活动,并深入学校、社区及农村开展疾病预防、健康宣教等活动。同时,长期定点帮扶一个残障儿童家庭,提供医治帮扶,不定期进行家庭探访,并为其进行康复治疗及运动训练。
  在2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邓景元逐步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无痛进针法”,并自创一套“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他还先后开展多种治疗方法与太极拳运动相结合治疗,引导居民们从被动治疗转为主动预防,从而摆脱退行性脊柱疾病的痛苦。他帮助社区建立残疾人及健康人慢病管理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讲座,使很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癌症的居民受益。
  2016年邓景元荣获“全国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2017年3月,邓景元荣登“中国好人榜”;2018年4月,邓景元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2020年,他被评为第五届西安市道德模范。全媒体记者 苗莹
  灾害救援 我们一直都在
  “沼气池深7米,池内甲烷气体浓度达到90%,行动一定要万分小心……”2月24日17时45分,某垃圾回收站内,一场生死攸关的井下救援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
  这一次,阎良区青年特战救援队副队长马飞龙,又冲在最前面。穿消防服、戴氧气瓶、检查绳索器具,一气呵成,迅速下井。“每一次救援都是和时间赛跑,只有够快才能留住生命。”马飞龙说,这是他创建特战救援队的原因所在。
  马飞龙是阎良人,多年前的一场暴雨,让他亲眼目睹一个溺水群众的溺亡。当时的他由于不会游泳无法下水救人,这让他感到无力又自责,成为心中的一道伤。马飞龙总是会想,要是当地能有一支专业的、懂水性的救援队,水灾面前伤亡是不是就能减少。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马飞龙在2021年7月,和朋友创建了阎良青年特战应急救援队。自筹资金,前往山东接受专业的水域救援训练,购置搜救舟、搜救绳等救援装备,并考取了救援证、高级应急管理师。
  马飞龙取得救援证后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参加到“7·20”郑州特大暴雨搜救中。一艘冲锋舟,一支划桨板,马飞龙和队友在洪水中一待就是48个小时。这一次,他凭借学到的水上救援技能,安全地将困在城中村的群众一个个带出。虽然身体到达极限,但看着当地群众获救后如获新生的笑颜,他的内心感到了无比的轻松,多年来,藏在心底的那道伤似乎也得到了愈合。
  救援中,当有群众问他“你们救一次人能挣多少”时,马飞龙笑了笑说:“帮助有困难的人,我们从不收钱。”在他的内心,助人为乐不仅是中国人应有的品质,更是一种幸福感的获得方式。
  2021年10月,大荔县赵渡镇乐和村朝邑生产围堤发生漫堤,致使辖区10个行政村,1.8万余名群众需要紧急撤离。接到任务,马飞龙等人连夜驾车拉着冲锋舟前往灾区,行驶到临近灾区3公里的路段时,交通全面拥堵寸步难行。
  时间就是生命,丝毫耽误不起。在他们正为此发愁时,路上的车辆在交警的指挥下,为他们开出一条专用道。那一刻,马飞龙清楚地感受到,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这是一次全民的共克时艰。
  也是这次救援,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马飞龙在进入一农户解救被困的五人时,洪水已没过脖颈,他刚把5人安全拖上冲锋舟,身后的房子就发生坍塌,再晚一秒后果不堪设想。但即使如此,现场救援他也没慢下半步,当所负责区域的2700余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他已经连续作业21个小时。 
  谈及“雷锋精神”,马飞龙说:“小时候在书本上学到雷锋做好事不分大小,实实在在做国家需要的事,群众需要的事。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从救援队成立以来,马飞龙累计水上救援30余次,成功救出500余人,打捞遇难者8人,打捞汽车、手机等财物价值30余万元。发起“平安树”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讲公益服务项目,累计1000余名青少年从中获益。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版权所有 西安文明网 京ICP备10031449号
Copyright © 2012-2021 xa.wenm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